每当群众遇到危难、面临不法侵害、需要紧急救助时,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拨打110。历经37年探索创新、不懈努力,110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受理处置报警求助的第一平台、执法办案的第一环节、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,在维护稳定、打击犯罪、服务群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被誉为“人民的守护神”。
据省公安厅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非警务事项和无效、重复电话挤占110资源,为更好地发挥110职责效能,依法高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,及时处置紧急危难警情,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,2022年9月27日,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110报警服务台高效对接联动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称《意见》),对推动110与12345高效对接联动,科学合理分流非警务事项,快速有效处置突发警情,进一步提升协同服务效能作出部署、提出要求。
《意见》要求,公安110主要受理三个方面的事项:一是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,二是人民群众处于危难时的紧急求助,三是对正在发生的民警违法违纪行为的投诉。其他非警务事项、非紧急求助等,都不属于110报警服务台的受理范围,可拨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或其他热线平台电话,由相关职能部门办理。
警方提醒
人民群众遇到违法犯罪、遇有紧急求助等情况,请及时拨打110,公安民警将第一时间守护您的安全。对不属于110受理范围的其他事项,请拨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或其他热线平台电话,把有限的110警务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;对谎报警情、恶意骚扰、威胁恐吓等扰乱110报警服务台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,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处理;情节严重的,将坚决依法打击。
案款发还从3分钟缩短到20秒……北京高院发布第三届司法改革“微创新”案例******
光明网讯(记者孙满桃)制定全国首个《中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工作办法(试行)》,挽救中小微企业40家,引入投资近50亿元,妥善安置职工1200余人;“一键立案”、二维码交纳执行案款、一键智能发还案款……这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微创新,汇聚在一起却带来了大变革。1月11日,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,向社会通报21个北京法院2022年度司法改革“微创新”案例。
据北京高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孙玲玲介绍,2022年北京法院持续深化司法改革,各项改革举措蹄疾步稳、积厚成势。“此次评选出的案例具有首都特色、体现基层智慧、破解改革难题,是北京法院司法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展示窗口。”孙玲玲说。
记者注意到,部分“微创新”案例还充分体现北京法院加强诉源治理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。北京高院构建12368“一号响应”诉源治理机制,深度融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,精准对接各类诉源治理主体在办理12345群众诉求和开展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过程中提出的司法需求,北京全市法院通过12368热线主渠道响应诉源治理类司法需求2701个,满意度达100%;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,将司法确认、小额诉讼、扩大独任制适用等改革任务融入“多元调解+速裁”,60%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得到解决。西城法院建立“1+15”街道联络员与法院专门团队对接机制,确认调解协议案件有效率达100%。
同时,强化服务保障和司法为民职能,满足人民群众对创新发展和利民便民的司法新需求。北京一中院构建“1+2+3”多元破产挽救体系,挽救中小微企业40家,引入投资近50亿元,妥善安置职工1200余人。北京四中院加强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建设,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解纷示范机制,北京国际商事法庭运行以来,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位中外当事人化解超过160亿元的商事纠纷。北京丰台法院探索建立“一窗通办”服务窗口,机制启用以来,累计接待群众10022人次,为群众办理三项以上事务851人次、两项以上事务3594人次,平均办理时长5分钟。通州法院将诉讼服务和速裁工作下沉人民法庭,为辖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诉讼服务。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护,创建涉未成年人民事社会调查观护工作模式被引入相关国家标准。朝阳法院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司法保护,打造审理涉老年人权益保障案件的专门法庭。
在推进智慧法院和互联网司法建设方面,北京法院不断回应网络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司法新需求。北京高院制定《北京法院电子卷宗同步生成操作规程》《北京法院电子诉讼档案管理规范(试行)》,统一电子卷宗生成标准和工作要求,全市法院电子上诉移转自然时长较纸质模式节省超过20%。互联网法院开发自动抓取录入案款发还信息功能,实现一键智能发还案款,每笔案款发还从三分钟缩短到20秒,案款收发全年平均时长仅3.11天。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